北京老城故事丨阿尼哥匠心建白塔

liukang20244天前166.SU吃瓜157
“平则门,拉大弓,曩昔便是朝天宫;朝天宫,写大字,曩昔便是白塔寺;白塔寺,挂红袍,曩昔便是马市桥……”这首陈旧的歌谣,在北京街头巷尾传唱了数百年。里边的“白塔寺”便是坐落在阜成门内大街路北的妙应寺。寺内的白塔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藏传佛塔,也是北京城区内仅存的元代佛塔。
天才工匠来自西域
中统元年(1260),元世祖忽必烈敕令在西藏萨迦建筑一座黄金佛塔。帝师八思巴向尼泊尔马拉王朝国王求助,请其招募工匠前往西藏。通过层层挑选,终究确认了80人。这儿边有一位17岁的少年,名叫阿尼哥。
阿尼哥出生于尼泊尔帕坦的一个贵族家庭,为王室后嗣。他的出生地是一座以建筑、雕塑和工艺制造著称的古城,有“良工之萃”的美誉。他自幼聪颖过人,博闻强记,年纪轻轻就把握了精深的雕塑和绘画技艺。
阿尼哥来到我国后,自荐成为工匠头目。通过一年多的辛勤作业,黄金佛塔制作竣工。八思巴非常欣赏他的才干,把他收为弟子,留在身边。
中统二年(1261),八思巴把他推荐给了忽必烈。忽必烈见阿尼哥如此年青,有意要检测他是否真有才调,就问道:“年青人,你来到咱们这个大国不感到惧怕吗?”阿尼哥安然答复:“圣人像对待孩子相同哺育万民,孩子来到父亲面前,有什么好惧怕的呢?”忽必烈又问:“你为何而来呢?你有何才干啊?”他沉着答道:“我的家在西域,奉命在吐蕃制作塔,用了两年就完结了。我看到那些战士困难,公民不能完结指令,愿陛下安慰他们,因而不远万里,为生灵而来,我以心为师,适当了解绘画、雕塑、铸造金属的工艺。”他的答复令忽必烈惊叹不已。
忽必烈又命人取来一尊明堂针灸铜人,对阿尼哥说:“这尊铜人是宋国留传的旧物,由于年久失修,有许多当地都残缺了。我从前找过许多工匠来修正它,成果没有人能完结这项使命。已然你通晓书画、雕塑、铸金技艺,你能修好它,让它面目一新吗?”阿尼哥看了看铜人,说:“我虽没有做过这样的铜人,但请让我试一试。”
阿尼哥的勇气打动了忽必烈,他专门让人在大宁宫里找了一处幽静的当地,供阿尼哥修补针灸铜人。
至元二年(1265),通过4年的不懈努力,阿尼哥总算完结了这项使命。修好的铜人“关鬲头绪皆备,金工叹其天巧,莫无愧服”。从此,忽必烈对阿尼哥愈加欣赏和重用。
奉旨掌管制作白塔
元朝初年,为了安稳帝国的统一和国泰民安,忽必烈采纳“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战略安定自己的控制。其间一个重要的行动便是扶持藏传释教。他一方面尊奉八思巴为帝师,礼遇藏传释教和尚;另一方面在各地大兴土木,建塔造寺。
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遵从光禄大夫刘秉忠的主张,改国号为元,确认以大都为首都。大国都的西部原有一座辽代名刹——永安寺,寺内建有一座“释迦舍利之塔”。寺庙毁于烽火,殿堂抛弃,佛塔残缺不胜。依照阴阳五行学说,西方属金,有必要制作重物以资镇伏,方为吉利,也应了大元代金之意。为了祈福消灾、永保大元江山安定,忽必烈决定在原永安寺释迦舍利塔的旧址上从头建筑一座雄伟的佛塔。新建成的佛塔既要庄重严肃,又要有君临天下的气魄。忽必烈想到了阿尼哥,降旨让他担任规划并掌管制作。
释教鼻祖释迦牟尼涅槃后,为供奉其舍利所建之塔便是最早兴修的佛塔。听说其时一共建塔10座,但都没有留存下来。在释教典籍中记载了覆钵式佛塔的形制:佛塔的下面用砖砌出两重台基,台基周围以栏楯盘绕,台基上安塔身,塔身上安覆钵体,覆钵体的上面设置平头,平头中心建立一个轮杆,然后在上面安装相轮,相轮的重数可所以一、二、三、四甚至十三重不等,最终在顶端安顿宝珠。
释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佛塔的兴修历朝不衰,但这些佛塔大都脱离了印度前期佛塔的方式,而融入了我国传统的建筑技艺和办法。
在阿尼哥的心目中,覆钵式才是佛塔本来的款式。为此,他决计为大都规划制作一座真实契合释教教义的佛塔。但覆钵式佛塔发展到元代现已进入晚期,佛塔既要坚持覆钵式这一根本形制,还要适应尘俗审美的习气,让其显得挺立秀美。依照这一构思,阿尼哥精心规划并安排施工。至元十六年(1279),通过9年废寝忘食的作业,一座庄重雄伟、隽美亮丽的白色佛塔巍峨耸立在了世人面前。
金城玉塔地标建筑
阿尼哥规划制作的白塔竣工后,被誉为“金城玉塔”。
这座佛塔为砖砌喇嘛塔,表面粉刷成白色,建在一个“凸”字形的巨大台子上。台四周有围墙,四角有角亭,四周有转经道,可供信徒盘绕塔诵经。塔的最基层是一个从正方形的每面再向外杰出两重的“亞”字形台座,四角各有五个转角。台座四周有矮墙,粉刷作赤色,与白色塔身成鲜明对比。墙内也有能够绕塔的通道。台座上是堆叠两层的巨大须弥座,基层约30平方米,平面方式与台座相同,使巨大的须弥座既在外观上有改变,又与其上的塔身结合而不显得突兀。须弥座以上是覆莲,覆莲以上是近似鼓形的塔身,直径约20米。塔身之上又是一层须弥座,座上是圆锥形的十三天(适当于塔刹上的相轮部分),十三天以上是天盘和宝顶。塔身从“凸”字形台面至宝顶总高50.86米。
整座白塔无论是部分仍是全体都有释教标志意义。从部分而言,十三天是佛塔等级的标志,标明它是供奉佛舍利之塔,而非一般佛塔。从全体上看,它标志释教所说的“五大”,即地、水、火、风、空。详细而言,塔基标志地大,覆钵标志水大,相轮标志火大,华盖标志风大,宝顶标志空大。白塔制作工艺精巧、算度精确,令人拍案叫绝。白塔完工之日,大都为之轰动。八思巴快乐地赐名“成功三界大浮屠”。
妙应寺白塔(来历:《北京志·建筑志》前插)
忽必烈对新建成的白塔非常满意,他请八思巴的弟弟亦怜真大师亲自为白塔装藏,并命令以白塔为中心向四方各射一箭划定规模,建筑万安寺。至元二十五年(1288),万安寺建成。
在营建白塔的过程中,阿尼哥不断被委以重任。至元十年(1273),阿尼哥升任人匠总管,被颁发银章虎符,至元十五年(1278)又升任光禄大夫、大司徒,统领将作院业务,恩宠日隆。
大德十年(1306),阿尼哥猝逝于大都。元成宗特别为他“辍朝致哀”,并追赠“太师”“开府仪同三司”“凉国公”“上柱国”,谥号敏慧,还依照尼泊尔习俗,将其遗体火化,塔葬于宛平县香山冈子原。
从忽必烈开端,万安寺一直是元朝宫殿“百官习仪之所”,寺庙能包容7万之众,非常广大雄伟。无怪元人记载说万安寺关山门要“骑马摇铃”。明蒋一葵《长安客话》称其“准则之巧,盖古今所罕有矣”。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则言该塔“塔制如幢,色白如银”。
明天顺元年(1457),万安寺重建,更名为妙应寺。但由于寺中白塔声名远播,人们仍是习气称其为“白塔寺”,以至于疏忽了它的本名——妙应寺。
市民手稿侵华铁证
几百年来,白塔寺几度兴衰,阅遍富贵,览尽沧桑。新我国建立后,在一次补葺维护过程中,偶尔发现了一个日本侵华的铁证。
1976年,受唐山大地震影响,妙应寺白塔的宝顶向东北方向歪斜,支撑华盖的十三天上部砌体严峻坍塌,塔身的白灰层大面积掉落。1978年7月开端,文物部分对白塔进行全面补葺。10月2日,补葺人员在白塔塔顶不只发现了清乾隆年间的《大藏经》、乾隆帝手书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及藏文《尊胜咒》等珍贵文物,还在塔顶天盘内的一个缝隙中发现了一份市民的手书。
这是一篇署名为“罗德俊”的手稿,纸张因年代久远已发黄,但上面的笔迹仍然明晰可辨:“本年重修此塔,适值中日战役,六月二十九日,日军即占据北京,从此战役风云弥满全国,飞机大炮处处轰炸,水深火热莫此为甚。枪杀奸掠无所不至,兵民死难者不行胜计。数月之中而日本竟占据华北数省,现战事仍在剧烈之中,战事何时终了尚不行能意料,国家兴亡难以判定,登古塔追古忆今,而生感焉,略述数语以告后人,作为永久留念。民国二十六年十月初三日  罗德俊。”
据查,1937年7月至12月,旧都文物收拾施行业务处重修白塔,对塔基、塔顶进行修补饰新,并拆改登塔台阶扶手墙,粉刷覆钵等。这篇手稿应该便是其时补葺时放入塔顶的。其时,正值北平沦亡之初,这位名叫罗德俊的市民用这种办法,记载下了前史的场景和他的感伤。
韶光飞逝,斗转星移。现在的北京城,已成为誉满天下的现代化世界大都市。这儿仍然保留着几处元大都土城遗址。停步这儿,心中忍不住涌起沧桑剧变之感。
巍巍白塔,阅尽人世沧桑,尝遍红尘冷暖,至今仍是北京一道亮丽的景色。
告发/反应

相关文章

四川雅安一处超百年文物白塔呈现歪斜,当地:无坍毁危险,已编制补葺计划

4月17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居民张先生向极目新闻反映称,芦山县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白塔,近期呈现了纤细歪斜。张先生表明,他是从小看着白塔长大的,现在看到白塔呈现歪斜,感觉非常惋惜。4月17日,极目新闻记...

友情链接: